编者按:这篇“职业培训的思考”有些观点蛮值得标题性展开,提供给有識之士探讨。
职业培训的思考
教务长培训班 周振鳍 学号76号
参加教务长培训学习内容丰富,开拓了视野,对今后的工作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各种原因,只能用论点代替论文。这样就比较自由一点,简单一点,容易一点,可以多方面表达一些观点,以求指正。
第一论点
“职前教育是从不知到知,从零开始一步一课,其属性是学生。”
第二论点
“职后教育是从结果开始,拆解到一,一步一课其属性是学员”
学生和学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学生”的教育犹如种田先播种子,培育施肥经过一段时期开花结果。而‘学员“的教育是从已经开花结果的实体通过培训,提升或改良这一结果使其具有更高一层次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二个论点出发:
一、对学员的培训两个字倒过来“训培”
通过教务长培训从理论上认识到,培训的重点在“训”字上。
“训”是训练——熟练——精炼。
“培”是培育技能,提升技能。
通过培训,要具有动手“做”的能力要提升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中培和训包涵两个不同的内容要两者相互依托、相互有机联系才能体现“培训”的实质,培是讲、看、听,训是动作。
二、 对学员的技能培训两个字倒过来“能技”
通过对教务长培训过程从理论上认识到“技能”培训重点在“能”字上。
“技”是有等级的,达到一定的技术标准评定初级、中级、高级、技师等等职称。
“能”是由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技术操作完成各等级规定的技术标准。
“技能”中技和能包含两种不同的内容要两者相互依托、相互有机联系,才能体现“技能”的实质,“能”是肢体动作,“技”是智和慧两者组合通过实践的无限延伸实现技能水平的提升。
三、 对学员的培训“应知应会”两个字倒过来“应会应知”
通过教务长培训过程从理论上认识到应知是掌握每一个技术等级标准,根据等级的技术标准通过应会,实现培训的目的。
应知应会两个不同的内容要两者相互依托相互匹配,相互有机联系才能体现应知应会的实质,应会是骨,应知是肉两者达到平衡实现应知应会的目的。
四、 对学员的培训教师两个字倒过来“师教”
通过教务长培训从理论上认识到教师的重点在“师”字上。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经验,要有长期的生产实践时间,很多的经验节聚才能形成师。
教师的“教”要会教、能教,能讲明白,能讲清楚,要按教案讲,讲的过程就是教的过程。
“师”的成才按年的历程经验的积累完善,“教”的成才按授课的历程的堆积完善。
在职后教育的教师队伍中有“会教不是师”“是师不会教”的情况。
因此,对学员培训的老师要有学历,要有专业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条件,应当对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师傅进行师资培训,经师资培训后充入教师队伍。
上述二个论点,四个倒过来的说法并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是在培训工作过程中的体会。通过教务长培训从理论上认识到职前教育(学生)职后教育(学员)两种教育方法完全不同。今后要从培训学员的角度出发制定教育计划、教育大纲、教案、教时配置、以及鉴定方案,鉴定要素细目表题库等都要从学员的特性出发进行修改和编制。
本文立题“职业培训的思考‘是教务长培训中启发的一点认识是从模糊到清晰的结果。
“职业培训的思考”策源于以下几位老师的几点启示
王均培老师:“规范办学、重视质量、供需结对、创新发展”课程
1、 教务长“专业要懂,要会控制计划,要会成本管理,要会开发市场,要会组织管理。
2、 实训场地规模和培训人员要相匹配。
杨黎明老师:“目前我们职业技术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课程
1、 教学改革:数学化;网络化;智能化,计算机辅助教学。
2、 老师要教学生方法: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
3、 理论为主变成实践为主。
4、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纪明泽老师:“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问题”课程
1、 发扬学生个性特性造就专业人才。
2、 教师有专业又开拓展潜力。
张鸿樑老师:“这也培训鉴定技术文件及相关工作解读“课程”
1、 职业资格证书体现技能等级,技术能力的操作水平和程度。
2、 对学员要教什么内容,考评什么内容,而不是考什么内容,教什么内容。
崔立强老师:“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鉴定”课程
1、 技能表现形成:语会技能、肢体技能、心智技能。
2、 传统模式鉴定、程序化模式鉴定是特殊项目鉴定。
徐方瞿老师:“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
1、 技能具有三项特征;可以用明确语言来表达,叙述时有先后的顺序学会后可以反复 操练。
2、 能力没有办法教授,难言传,只能摸索尝试,失败成功节聚而来。
3、 用逻辑思维方法解析结果达到“知之会之”。
4、 只是通常强调的是基础知识,技能则强调的是基本技能。
5、 能力是人完成某一行活动的本领。
参加教务长培训后的思考
通过培训后我们培训中心将对以下问题进行改正、调整,并考虑增加培训方法和手段,提高培训质量。、
一、 对培训工作的调整和整改
1、 应会技能范围和企业现状适应程度
2、 四级培训内容和五级培训内容的分界线
3、 应知应会内容在培训中比例设置
4、 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内容在教材中比例设置
5、 应知应会的现代技术发展趋势。
6、 评估完成培训的教时。
7、 评估教具设置范围。
二、 考虑制作电化教育提高培训质量
三、 研究远程教育的可行性,解决学院的出勤率偏低现象
四、 培训中配置实物、模型的技术支持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